`

放宽学习的眼界--1.知识

阅读更多

放宽学习的眼界--1.知识

 

-ps 上课时讲得散乱,行之不力;整理时却如落叶纷纷,理还乱,言不尽,还望大家耐心看,想必有些收获。

 

     我们学习软件开发,可以想做是“学习”范围内的一个小分支;我也一直强调大家不要画牢于此:小分支,就是小学习,所得也是小成就;所以须有“大学习”的眼界和行动,方可能取得大成就。有语云先立乎其大,不可夺其小即此意。

 

    一提到大,就容易陷入虚空飘缈;又须尽量细致分析。我这节课讲放宽学习的眼界,就是说要放大,放远,才有视界的开阔,才有全体的把握。大家在岳麓山中游玩时,能赏到曲径通幽,画塘古寺之美;但如在十万米高空,看到可是二维平面上的一个点。一求精致入微,一求格局规模,二者都看到可谓之所见为真。所以对于“学习”也须有总览之见。这个总体大约有四个方向:知识、情感、意志,实践。以下分而论之。

 

     知识本身做为学习要获取的对象,在网络时代其取得己变得十分容易。无论是科学的、宗教的、伦理的、艺术的,只要有一个google,一切触手可得,这种扁平化使知识不再神秘,思想不再深邃。知识的获取过程缺乏由于身体力行所切身感受到的时空交错、钻研探求所带来的趣味。学习者可能感觉一切都知道,但不再有兴趣。再如初高中时,就几门课,没得选择。到了大学,一下子几十门课程方向,取舍与轻重难分。对于学习者而言,猛然得了这学习的自由,一大堆要学的知识排山倒海的堆在面前,但还不知如何运用这自由去选择,去探求进步,所以对学习知识的方法的掌握尤为重要。我认为首先要学会提问。

 

     学会提问是学会学习的第一步。我觉这里的关键是要理解当你向别人提问时,不是简单要求一个答案,而是进一步,再进一步明确问题本身的过程。一个基本原理是:当问题足够清晰时,答案会自见的。大家都有过向别人提问而碰墙的经历:或默而笑之,或避而不答,或稍示线索,或问非所答,或“恶意”回答,比如

     问:我的程序为何运行不了?
     答:你的代码正确不?运行方式正确不?版本正确不?
     问:正确啊?
     答:那你砸了这台电脑吧,是它错了!
      ...

    等等,通常是说你所提的问题本身就错了!通过提问,来找出真正的问题和正确的表述方式,这首先是提问的目的。要找出真正的问题,必须全面分析问题,怎个全面法呢?子曾经曰:“吾有知乎哉,无知也,有鄙夫问于我,空空如也,我叩其两端而竭焉”,这个两端,可以理解为问题的背景前提和结果目标、正向推理和反向求证、上下文关联和纵横交织。叩的结果是问题可能己不是原来的问题了,但在叩的过程中,锻炼的是思维面的宽范和思考的精深,学会提问就是学习的过程。再者,提问本身是前进的开端,如果没问题,不没得学了。问字是一个门里面一个口字---就是问门口在哪里,学习就是这样,通过提问知道学习内容的门口在哪里,即可得其门而入。所以提问对于学生而言,就像锄头与农民的关系。

 

    要能提出问题,前提是存疑,人天生有求知的本性,碰到不懂的就想弄懂,如果在弄懂的过程中经历柳暗花明之曲折,有翻山越岭之动感,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做动力---从存疑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能太顺了。所以夫子又曰: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,这意思有二点:第一是老师不能太急于求成而解答问题,得等到他“愤”了,没愤时就解答,就剪掉了学生思考的机会,但如果愤过头了,还没去帮他可能就断送了这个求知的念头。如一锅米饭,过早揭盖不熟,晚了就焦了。愤到何时再去启,这是老师要把握的一个度,这个度会因人因事而异。小愤小启,如学习中的一个疑难问题,需待其左思右想,上下分析一通后,再启其一小步;中愤则中启,如对后进者说“不要让别人说你成不了大器,即使是我!”;大愤则需自启,如谭嗣同可以亡而不逃,“请流血自嗣同始”,当然这是伟人之启,我辈难能之。第二点是说学生提问的时机,不能不懂就发问,更不能一点不发问。悱者:心欲言而口不能,待此时机,心中千头万绪纷乱奔涌,口中词穷语寡却无一中的,发问时则有诚恳、激情、专注之凝结。所以,问还是不问,如何问;答还是不答,如何答?这是为学的大问题,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。

 

     学习过程中还要领悟到学习是体用合一的。

    初学有手段和目标之分,基本的手段要认真,要专心。认真也是动词,寻求真解的过程;专心是动词,专其心于一点。认真是确定真正目的的过程,专于一点时,要心无旁骛,穷其手段围绕目的,一切“只为解决这个问题”服务。滴水石穿是讲坚持,更是讲专一,始终不偏离同一目的;积跬步至千里讲是讲坚持,更是讲要认真方向,一路向前而不是原地踏一千步。

 

    学习过程要有理论和实践(实际)的贯通。学习必是以实践开始,小孩初识字时只描红,并不体会和理解字意;我们写程序员模仿一段代码、应用一种技术时还并不知为何要这样;道理可以说教,但效果只是飘风过耳,只有切身体会,悟其理存于心中,才算是掌握。从这个角度看,实践是手段,以明白道理;但并不是所有的道理都须通过实践经验才能获得,否则创新则无路;明理后才可用理,可从更高的层次致更远的知识。


   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就像二维坐标的XY轴的关系,其中的区间就是所掌握的知识的范围。实践要求数量,以身体力行来积累;理论要求高度,要思考总结来抽象。小学生学习难的不是知道1个苹果+1个苹果=2个苹果,而是1+1=2这个逻辑形式;大家学java编程中,得理解A a=new B()是怎么回事,才算知道类和对象是什么吧;实践要具体实在,理论要指向本质原则,比如至少要写2~3万行代码才可谈编程思想吧,要成为恋爱专家想必得失恋数次:(;实践要广泛宽博,比如看书的话,可以相关的方向一次借上个十来本,每本翻翻,记个一二句,解一二个疑,但却提出了更多的问题。好,再借10本继续翻,就这样,通过你思考的加工,逐渐梳理出个体系,这个体系才是自己的。直至有自己可以“一言蔽之”的简约,才真是自己所学的。厚积在于力行,薄发靠的是深思;实践重致用,理论重有知。有,才能用。你说井底蛙看到一大片蓝天时有什么用呢?刘姥姥不进大观园会以为世界上都是红砖青瓦房;F&T有什么用呢?又不能马上肉身F&T,但看到五颜六色总比每天萝卜白菜有看头;我跟大家说要多看书时,有同学说那些闲书看了有什么用?!我觉问题首先不在是否可用,而是有没有!有没有理论、有没有境界、有没有眼界、有没有胸怀、有没有理想。。。所以学习要理解好理论和实践的关系。

  
    不论是认真专心的行为还是坚韧勤奋的精神,不论是抽象的思辩能力还是躬身践行的行动力,这些是学习的手段,更是学习的目的,学习的态度就是要通过学习来学习到做学习的态度、学习的目标就是通过学习达到能够学习的目标. . .。这样绕得好晕,但就是这个意思。所以说体用合一,就是学习要达到目标和手段的合一。更进一步说:如果学一种技术是为了做一个项目,做好项目是为了找个工作,找个工作是为了讨生活,活着是为了什么呢(这话问的大了,后面试分析)?所谓急功近利,所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,都是方法和目标的过度分离造成的,这种分离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。为了生活的工作可能会让你失去生活本身的乐趣;为了工作的学习会让你失去学习进步挑战的乐趣;为了完成任务的项目,可能让你会失去发挥自己创想的机会,失去日新日进的成长感觉;只高举为人民服务的目标,而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手段,可能养了一批打着高尚幌子的官棍---又扯远了。那么学习到底是什么呢?还是子曰得有理:学而时习之,不亦乐乎?!学习就是找快乐,学习过程手段和目标都是情感的体验,人不是思维计算的机器,我们能够快乐的学习吗?

 

   通常意义的学习,更偏重于知识内容,但我认同“感性无知性则盲,知性无感性则空”,接下来,我试分析学习的另一大内容:情感。

 

 

 

 

分享到:
评论
2 楼 hailiang0901 2011-01-24  
“为了生活的工作可能会让你失去生活本身的乐趣;为了工作的学习会让你失去学习进步挑战的乐趣;为了完成任务的项目,可能让你会失去发挥自己创想的机会,失去日新日进的成长感觉”这个说的好
1 楼 何枫abc 2011-01-24  
当读完大哥这篇文章,为之让我震撼不已,为之让我感慨不已.一句话为之总结:真是哪个好啊!分析的很到位.很实用.此博君一文,似读一书啊!!!在此谢谢大哥的无私奉献.

相关推荐

Global site tag (gtag.js) - Google Analytics